【經濟一週】金融科技催生「微保險」與傳統保險互補
- 霍爺
- May 24, 2021
- 3 min read
Updated: Jul 28, 2022
《經濟一週》專欄
金融科技令不少「不可能」變成「可能」,互聯網不再陌生,「微保險」概念應運而生,進一步提高大眾對保險及保障的意識。
「微保險」最初是為低收入家庭而設計,初衷是希望人人有保險,將「保障」普及化;近年出現不少觸目的保險產品,主要是其有著創新、獨特、靈活、及具針對性,入場門檻普遍較低,不會對投保人造成負擔,較受後生仔歡迎。

香港人對保險不陌生,隨着科技發展,市面有不少大膽創新的「自助方案」,一般透過手機應用程式,一站式處理投保、提交理賠或獲取賠償,用戶可按需要、逐日、自助購買保障。
由於保障範圍、保障期均可細化,所以微保險保費相對便宜,低至數百元,甚至低至幾十元,考慮到銷售成本及行政成本,銷售渠道均以網絡平台為主。
市場上亦不伐有一些創新及有質素的「微保險」。舉例,早期有特別針對跑步活動的保險,保障日期短至1日,長至90日,用家可按需要揀選保障,以50萬元保額計,保費介乎78元至414元,受保跑步項目包括越野跑、馬拉松、公路跑步及山地越野跑,要特別留意賽前訓練、慈善或贊助活動是否受保,亦要確保跑步比賽或活動符合受保資格。
「微保險」其實可以非常百變,擔心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發生交通意外,乘客都可以自行買保險!有科技公司和傳統保險公司推出乘客微保險,可逐程旅程投保,最少可買10程,保費低至40元,亦開創保險界的先河。筆者要提醒,這類保險產品針對市場痛點,不會造成浪費,建議投保人士宜留意有否設自付額,以及不受保的交通工具。

總括而言,微保險的產品結構一般不會太複雜,惟始終是新事物,經手機應用程式投保時,宜仔細查看受保條款、受保時間以及不受保範圍,是否設有自付額。年長人士或不愔網上投保者,宜尋求獨立理財顧問從旁協助,確保資料填妥。
筆者認為,「微保險」不至於衝擊傳統保險的地位,正所謂「百貨應百客」,微保險與傳統保險面對兩大客群,相信不會出現惡性競爭,甚至可以達互補之效,填補市場上一直存在的保障缺口。事實上,筆者多位客戶接觸微保險後,更能認清自身的保障需要,其後更加購傳統保險產品,為自己佈防更全面保障。
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,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,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,歡迎聯絡我,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。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,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。投資涉及風險,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。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,甚至變成毫無價值。作出投資決定前,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。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(包括數據)之準確性及可靠性,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,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,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,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。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,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,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