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為什麼總是無法選擇正確的入市時機?

  • Writer: 老孫
    老孫
  • Apr 2, 2021
  • 4 min read

Updated: Jul 27, 2022

你知道嗎?恒生指數自1964年成立至2019年以來,年回報平均達12%!請問你的投資是否能夠媲美呢?

有些讀者已明白我們在前篇文章所介紹的長期投資要訣。當中包括:時間、複利及不同類型投資工具,但始終不知道怎樣選擇出入市時機。理想的當然是「低買高賣」,但更多人實際上遇上的卻是「高買低賣」。種種買/賣錯價位的成本,我們都稱之為出入市風險。既然希望達到長遠穩定的投資收益,能夠控制買入成本便是一大重點及優勢。為什麼連恒生指數都提供到的回報,我們卻辦不到?如何才能解決出入市風險?

平均成本法


假設陳先生有本金$50,000,並考慮投資於股票A。


第一個情況:

陳先生一次性把$50,000本金以價格$10買入5,000股股票A,股票A價格在買入後下跌,並在第5個月回升至價格$10。因此,陳先生最終在沒有任何利潤下離場(5,000股 x $10 = $50,000);


第二個情況:

假設陳先生同樣打算將$50,000本金投入股票A,但他決定以平均成本法每月投入$10,000。在市況向下的情況下,陳先生能夠「掃平貨」,並用更便宜的價位買入更多股票A。在第3個月,價格為$2,利用本金$10,000便已可買入5000股股票A。


第1個月:$10,000/$10 = 1,000股;

第2個月:$10,000/$5 = 2,000股;

第3個月:$10,000/$2 = 5,000股;

第4個月:$10,000/$5 = 2,000股;

第5個月:$10,000/$10 = 1,000股;


整段投資時期,陳先生合共買入11,000股股票A,平均價格$4.5左右。當市況在第5個月反彈至價格$10時離場,已獲利$60,000。這便是平均成本法的效果。


當然,一些讀者們會問,反過來如果買入後市況向上,豈不是「買貴貨」了?是的。不過,你可能誤會了平均成本法。平均成本法不是必買平貨法!這方法的精髓不在於必定替你「買平貨」,而是要平均買入價位。在類似恒生指數等市場,市況長期向上,中間少不免有波動情況。而在分段買入的情況下,便能夠貼近市況中軸,避免過早或過晚的入市風險了!

選擇市場的重要性


上述例子我們使用單一股票作平均成本法的示範,但它的應用並不止於單一股票。投資單一股票,除需要面對超高的個別企業風險外,還要面對單一市場風險。反而,恒生指數由50家公司構成,成份股還會在每季檢討中更改,大大減低企業風險。不過,還是沒有避免單一市場風險。還記得嗎?對長期投資者來說,我們擁抱的是資產的「安全性」與「穩定性」,所謂的安全與穩定便建基於我們廣泛分佈的投資,把企業和市場風險同時降低,達致長期穩定回報。


從不同歷史數據研究可以看出,市場趨勢按經濟週期波動。平均成本法在長期上升的市場當中表現最佳。為獲得長期可觀的回報,我們從恒生指數過去亮麗表現了解,發現它主要有賴於80、90年代本地經濟起飛及中國改革開放等因素,而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領導股。例如,在2007年時依靠內銀股,在今年跑出的是騰訊等科網股。這些例子遍佈在世界上不同的市場,多不勝數。由此我們知道所有投資市場都按以下步伐推進:農產品、製造業、服務業、消費性內需品、金融及科技。依照這個思路我們便更容易推斷哪個市場將擁有像80、90年代恒生指數表現一樣的增長潛力,並妥善利用平均成本法,長時間定期將投資本金分散投入不同基金,這樣便能夠獲得長期穩定的回報。


作為小投資者,資金有限。知道如何選市場後,我們更需要知道可以利用什麼工具達到目標。像恒生指數一樣,一般一隻基金內已包含50隻股票或者債券。花多一點時間研究,你便能夠找到一隻稱心的基金做到減低風險效果。又或者,你可以諮詢你的財務教練,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接觸到這方面資訊,能夠給予你專業的意見並協助你選擇表現優秀的基金。

主動管理


當你已準備好市場、行業的選擇,甚至已準備買入某隻基金,亦有充足的心理準備,希望是一段至少5 - 10年的投資,那麼你的投資計劃是否就萬無一失,只需等待呢?當然不是!雖然以上操作完善,長期也能達到穩定回報的目標,但投資者仍須按不同市況作出適當安排。下圖顯示了近十年的環球及亞太區股市表現,證明在不同時間按經濟發展,定期轉換投資基金的重要性。


面對較長期的趨勢改變,例如某市場近期上升過急,估值到達較高水平並很大機會回調,我們將建議投資者把部分利潤鎖定 (Profit Locking),將利潤轉為現金或其他債券基金。當市況回穩,我們便繼續使用平均成本法再次入市 (Reinvestment)。

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,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,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,歡迎聯絡我,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。
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,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。投資涉及風險,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。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,甚至變成毫無價值。作出投資決定前,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。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(包括數據)之準確性及可靠性,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,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,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,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。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,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,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。

Comments


Commenting on this post isn't available anymore. Contact the site owner for more info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