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信報】為移民作準備,醫療保障需檢視!
- 霍爺
- Jul 24, 2021
- 3 min read
Updated: Jul 28, 2022
《信報》專欄
移民可能是近期最多人談論的話題之一,有人已經密鑼緊鼓進行籌備,有人仍在考慮當中,筆者身邊亦有不少朋友查問有關資料。他們首要考慮的,是其住屋、工作或子女教育等問題,但其實,在理財策劃上,亦不可忽視,當中,醫療保障便需重新檢視。
先認識當地醫療制度
要決定是否保留現有醫療保險,抑或只需調整計劃,以至增加其他保障如危疾、人壽等,先要了解移民目的地的醫療制度。由於不同國家的醫療保障大不相同,有的全靠公營體系,有的側重私營體系,移民人士所需保障便相差甚遠。
以加拿大為例,就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國家,通過國家醫療保險計劃Medicare,所有加拿大公民和合法的長期居民,憑藉各省各自簽發的醫療卡,便可獲得全面的醫療保障,包括各項醫療服務、診金及住院費,但不包括藥費,因此當地並沒有私人醫療市場。

美國就剛好相反,大部分醫療系統都是私營;美國政府主導的社會醫療保險,即醫療保險(Medicare)、醫療補助(Medicaid),只支援老人及弱勢社群,其他人則要自己投保,或通過僱主投保。居民如沒醫療保險,便要自行承擔相當高昂的醫療費用。
英國方面,其國家醫療保健系統(National Health System 或 NHS)則向英國公民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,包括門診、急症(A&E)、手術等,但與加拿大一樣,是「醫藥分家」,即醫療是免費,藥物則需自費。持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(BNO)人士移民到當地,只要於辦理簽證時繳交健康稅(Immigration Health Surcharge 或 IHS),現時每年為624英鎊,同樣可以享有NHS服務。
了解醫保條款及限制
了解過移民目的地的醫療制度後,便要了解自己已投保醫療保險的條款及限制。在香港,多數高端醫療保險都設有地域限制,例如亞洲、全球(美國除外)、全球(包括美國),覆蓋地區愈廣,保費自然愈高。

假設投保人投保時選擇了亞洲地區,如今要移民英加澳紐等,以至美國,便要更改保單的地域選項,由亞洲改為全球(美國除外),以至全球(包括美國)。如果投保人移民後回流,亦可隨時改回地域選項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投保人移民後才投保,保險公司有可能拒保;此外,如果受保人移民,常駐地有所改變,在外國停留時間較指定時間為長,就算移民目的地屬於受保地域,有關保障亦可能被打折扣。市場上就有醫療保單定明,如受保人於指定地區包括北美及西歐,持續居留365日,受保人在該居留地區所接受的醫療賠償,可永久減至原本可獲賠償額的60%。
無論如何,基於最高誠信原則,如受保人個人資料已更改(居住地或國籍),應以書面通知香港的保險公司,了解會否繼續承保,或是否需要調整保費或修改保障範圍。
總括而言,大家移民前需審視名下醫療保險計劃的細節及條款限制,有需要時不妨諮詢相關的理財顧問。
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,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,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,歡迎聯絡我,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。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,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。投資涉及風險,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。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,甚至變成毫無價值。作出投資決定前,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。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(包括數據)之準確性及可靠性,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,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,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,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。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,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,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