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悉天時地利人和,尋找自己嚮往的副業!
- 老孫
- Jun 10, 2022
- 4 min read
Updated: Oct 22, 2022
在第五波疫情來襲之際,很多人的工作計劃都被打斷了。作為應屆畢業生,你的就業計劃可能因疫情而改變;心懷大志的你,升遷計劃可能暫時落空;努力工作的你,你身處的行業更可能因為疫情的出現,而瞬間變成夕陽行業。常言道:「適者生存」,即使並無發生疫情,即使你的事業完全按計劃推進,然而你的計劃仍將趕不上世界的變化。誠然,要成為一位成功人士,或希望趁著在家工作的時間找到一份自己嚮往的副業,除需擁有一流知識和努力不懈之外,更要洞悉「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」。你要隨時準確的裝備自己,拓闊自己的圈子,正如小米集團創辦人雷軍所言:「當你站在風口上,連豬都會飛!」。

所謂天時,意即我們選擇投身的行業。人生苦短,我們無法浪費數十年去觀望一個行業發展,然後才作出正確選擇。所以,要麼你選對行業,讓你的事業發展水漲船高;要麼你選錯行業,讓自己和行業一起走下坡,最終式微。相信讀者們會認同,這是互聯網的世紀,任何能夠借助互聯網發展的行業,都是能高速發展的。例如:科技業、房地產、以及金融業都位處本世紀的「風口」之上。能夠投身「風口」行業,就等於搭上了高速列車,讓你的成長擋也擋不住。反之,萬一你投錯行業,哪怕你出盡洪荒之力,立志成為行業裡最優秀的一員,亦難求突破。對於希望創業或出人頭地的你,能夠賺取第一桶金非常重要。因此,你所在的行業差距,最終成為了你的收入差距,甚至你的人生差距。要獲取更好的收入,就必然要選對的行業。否則,你脫離大環境去談理想、談成功、談創業,都只會是癡人說夢。
談到創業,儘管目前情況讓很多人生活難堪,對基層而言甚至可形容為絕望。但坦白說,這可能是千年難得一遇的突破好時機。俗語說得好:「置之死地而後生」。你有發現嗎?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國際企業都是在低潮期過後冒起的,包括:蘋果、亞馬遜、Tesla、甚至大家熟悉的Bitcoin也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才出現的顛覆性企業。他們並非因危機而出現,但危機所帶來的是一次全球性的資源大洗牌,包括金融資源、人力資源、市場需求等無一例外。而這些企業之所以成功,正正與他們能夠把握地利的機會息息相關。
關於地利,它們是你所能掌握的資源。每人手上都握有資源,分別的只是你是否意識得到。在尋找適合自己的副業前,不妨多花一點時間留意身邊人事物,他們可能都是你沿途上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。不過,地利會隨市場需求、經濟趨勢而改變。事實上,創業本身不難,成立一間公司只是一份文件和些微手續費的事,難在你需要找到合適的資源讓你的企業持續地生存下去。我們常聽到老一輩說從前香港遍地黃金,如今風光不再。其實不然,只不過這些「黃金」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罷了。假如你是一名網絡紅人,你的黃金可能是你在社交媒體的追隨者 (Followers)。在這個網絡時代,追隨者越多便代表你所能衍生的價值和資源也越多。我們看看另一個例子:淘寶網。淘寶網本身有在銷售任何產品或服務嗎?嚴格來說並沒有,但淘寶網卻聯繫著成千上萬的買家和賣家,這樣的資源便足以讓阿里巴巴(淘寶網的母公司)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。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,多一分資源,便多了一個幾何級別的可能性。

尋找合適副業的第三個要點,亦是最重要的一點,便是人和。即使資源再多,都是人所創造的或是人的副產品,「人和」所指的便是主動整合你所掌握的資源。主要行為包括讓掌握資源的人,與你互動和配合,造成一個多贏局面。我們的目標並不只是1+1大於2,而是2+2、4+4以後令人期待的槓桿效應,所被槓桿的便是你的人脈資源。
我們無意詆毀任何人,但筆者認為在資訊氾濫的年代,執意成為所謂的專業人士(尤其需要花超長時間及超高學歷而換取的專業資格)可能對於希望創業的你不是最佳決定。實際上,你可能將你的人生限制在一個狹小的角落。既然你有能力獲得那麼多深奧的專業知識,倒不如見多識廣,用你的智商、情商整合來自不同地方的知識、人脈和資源。如果你發現你的能力未能夠支撐自己的野心時,就需要沉下心來學習。而如果你的野心在於創業,那麼你需要的可能是由《 窮爸爸富爸爸 》作者提出的8大創業技巧,這些技巧無一可以在課堂上傳授,只有從實踐中領悟。我們以這8項技巧作結,它們包括:
1. 說服人的技巧;
2. 領導/溝通/交往的技巧;
3. 時間和資金管理的技巧;
4. 收入再投資的技巧;
5. 設立遠大目標的技巧;
6. 克服恐懼/自卑/被拒絕的能力;
7. 堅持成功的態度;和
8. 執行爭取成功的行動。
愛因斯坦曾經說過:「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。」那麼你在工作之餘,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?
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,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,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,歡迎聯絡我,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。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,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。投資涉及風險,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。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,甚至變成毫無價值。作出投資決定前,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。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(包括數據)之準確性及可靠性,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,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,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,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。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,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,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