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明報】理財信箱 - 藥劑師

  • Writer: 霍爺
    霍爺
  • Jul 3, 2020
  • 3 min read

Updated: Jul 28, 2022

《明報》專欄

客戶:

Mr. Kenny(30歳),單身

職業:

藥劑師

每月收入:

40,000港元

每月開支:

25,000港元(已包括自住物業每月按揭供款約15,000港元)

每月盈餘:

15,000港元

現金:

約500,000港元

股票:

約300,000港元

理財疑難:

早前已投保可扣稅自願醫保及合資格年金計劃,望多了解報稅時應留意的地方。目前主要投資於港股及有一份基本醫療保險。

6月又是打工仔的一個重要月份,不少人已收到「綠色炸彈」。隨多隻可扣稅產品出台,報稅攻略又大派用場。


今年稅表延遲寄出,稅務局6月1日陸續發出2019/20課稅年度個別人士報稅表,納稅人須於報稅表發出日的1個月內遞交報稅表,即7月2日或之前,遲交報稅表會被罰款,或會被檢控。若至今仍未收到報稅表,宜儘早向稅局查詢。


「可扣稅項目」當然是愈多愈好,亦是報稅攻略的關鍵所在。根據理財信箱讀者Kenny提供資料顯示,他有一個自住物業,每月樓按供款約15,000港元,這部份可申報利息扣除,一般銀行按揭年表會顯示該年度所涉利息開支,按其情況每月供樓利息開支約8,000港元,全年可享約96,000港元稅務扣減。


供樓利息年扣稅額度最高為10萬港元,年期為20個課稅年度,且無須為連續的課稅年度。由於利息佔每月還款佔比會隨本金遞減而下降,故此愈早申請供樓利息扣減便愈划算。

與以往一樣,以僱員身份作出的強制性供款亦可扣稅,以Kenny月入約40,000港元計,僱員強積金供款每月為約1,500港元,達到每年可扣減上限為約18,000港元。


此外,Kenny早前投保自願醫保及合資格年金計劃,兩款產品的合資格保費均可扣稅,前者每張保單的上限為8,000港元,後者連計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(TVC)為6萬元。值得一提是,報稅時不需出示任何證明,但稅局有權抽查,建議大家保留相關單據至少六年。


掌握報稅攻略,填報稅表就不會走漏眼!報稅可以說是年度事項,一年一次,相信Kenny也有多年經驗,只要對新增可扣稅項目格外留神即可。


筆者欣賞Kenny未雨籌謀及有遠見。一般而言,潛在醫療開支及退休儲備應隨年歲而上升,伴隨經濟能力改善,更有條件收窄「保障缺口」。


Kenny初投身職場時已購買一份傳統醫療保險,每項索償均設上限,而且保額而不足夠應付潛在龐大醫療開支。考慮到香港醫療通脹年年遞增,他因而投保可扣稅自願醫保高端醫療計劃(亞洲版),保額500萬港元,由於設有不同的墊底費,現時每月保費大約408港元(以25,000港元自付費計算),屆57歲後,保費才會顯著增加至每月最少為1,000港元。(實際保費視乎每年保費調整而定)

另外,筆者建議他加購一份終生危疾保險,現時市面上不少保單均提供多重保障,即復發會再賠償,索償後確診其他危疾也會繼續受保,而且多達最少50種疾病受保,當中包括早期危疾。 以100萬元保額計,首年保費約25,930元,供款期為25年,總供款約687,000港元。一般來說,危疾保障亦可作為理財規劃的一種工具,故筆者不建議貿然作退保。


投資部署方面,Kenny目前主要投資於港股,當中大部份是銀行股及公用股。然而,下半年全球疫情風險仍未減退,近日中美似再爆發第二波疫情,對全球經濟影響不容忽視,銀行作為百業之母,勢必受影響,經營困難在所難免,甚至未能有能力及條件分派股息予投資者。


筆者建議,Kenny宜減持投資在銀行股的比例,實行輸少當贏,套現資金投入後市較被看好的電訊股,或具投資概念的醫療股。


今年正值美國總統大選年,市場普遍相信市況會更為波動,月內美股因第二波疫情而出現劇震,亦因聯儲局計劃在二手市場買公司債而跌轉升,美國總統特朗普更計劃推出1萬億美元基建計劃。全球股市存在暗湧,散戶轉身要快,務求持盈保泰。

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,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,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,歡迎聯絡我,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。

免責聲明: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,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。投資涉及風險,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。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,甚至變成毫無價值。作出投資決定前,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。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(包括數據)之準確性及可靠性,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,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,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,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。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,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,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